从"小微之王"到"罚单大户":民生银行的双面2025
民生银行在近年来经历了从“小微之王”到因违规受到大量罚单的转变,摘要如下:民生银行以其小微金融服务著称,被誉为“小微之王”,近年来该行因违反相关法规,受到大量罚单,成为“罚单大户”,这一变化揭示了该行走过的双面历程,也凸显了银行业务合规的重要性。
当51.42亿元信用卡不良资产在银登中心挂牌转让,当2025年度罚没金额逼近9500万元,中国民生银行——这家曾被誉为“民营银行标杆”的金融机构,正站在矛盾交织的十字路口。
一边是时隔四年重拾增长的营收曲线,一边是连续七个季度下滑的净利润;一边是不良资产转让中“严禁暴力催收”的合规表态,一边是罚单扎堆暴露的内控漏洞。
民生银行究竟怎么了?这场横跨资产处置、合规经营与战略转型的三重考验,又折射出中国银行业转型期的哪些深层命题?
01 从“破冰者”到行业标杆
1996年1月,民生银行的成立划破了中国银行业的传统格局——它是国内第一家主要由民营企业发起设立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,打破了国有资本对银行业的垄断。
这份与生俱来的“民营基因”,让民生银行从诞生之初就带着创新与灵活的标签。
2000年12月在上交所挂牌,2009年11月登陆香港联交所,民生银行完成了资本市场化的关键一跃。在随后的发展中,它以小微金融为突破口,打造了差异化竞争优势,一度被誉为“小微之王”,服务数百万小微企业主,成为实体经济融资的重要渠道。
巅峰时期的2019年,民生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804.41亿元,归母净利润538.19亿元,盈利能力创下历史新高,稳稳跻身股份制银行第一梯队。
即便在转型调整期,民生银行的战略布局仍不乏亮点。
在供应链金融领域,以“民生E链”为核心品牌,构建了覆盖供产销全流程的服务体系,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,融资余额突破3691亿元,服务核心企业近6000户,链上客户超6万户,增速稳居股份行前列。
在科技金融、绿色金融等新兴领域,民生银行也早有布局。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,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突破4300亿元,绿色信贷余额达3385.76亿元,同比增幅13.69%。
这些成绩背后,是民生银行在全国设立的上千家分支机构,以及覆盖公司金融、金融市场等多元领域的业务布局,其7.87万亿元的资产规模,依然是中国金融体系中不可忽视的力量。
02 六年罚超6亿,原因几何
“屡罚屡犯”四个字,或许是民生银行近年合规现状最刺眼的注脚。
10月31日,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一纸罚单,让该行再次站上舆论风口——因贷款、票据、同业等业务管理不审慎,以及监管数据报送不合规,被罚款5865万元,6名相关责任人同步被罚36万元。
这已是其2025年收到的第二张千万级罚单,年初该行就曾因违反账户管理、反洗钱等8项规定,被央行罚没1804.57万元。
梳理公开信息不难发现,民生银行的合规问题早已不是“偶发事故”,而是持续多年的“沉疴顽疾”。2020年至2024年,该行被罚金额分别达到1.11亿元、1.37亿元、0.46亿元、2.2亿元、0.19亿元,近六年累计罚款超6亿元,成为股份制银行中名副其实的“罚单大户”。
违规领域全面开花:信贷业务违规31次、反洗钱业务违规16次、数据报送与治理违规9次,票据业务、同业业务、内控制度等方面均有涉猎。
讽刺的是,合规问题频发与净利润下滑的双重压力下,民生银行高管薪酬却依旧“傲视同行”。2024年,董事长高迎欣税前薪酬334.63万元,虽较上年有所下降,但在A股上市银行高管中仍暂居前列。近五年间,其累计在民生银行获得报酬超1700万元。
这种罚得多、薪照拿的反差,不仅引发市场质疑,更暴露了该行责任追究机制的薄弱。
03 增收不增利,利润被谁吞噬
如果说合规失守是民生银行的“外伤”,那么业绩承压就是其难以治愈的“内伤”。
2025年前三季度,该行实现营业收入1085.09亿元,同比增长6.74%,终于扭转2021年以来的营收下滑趋势;但归母净利润却同比下降6.38%至285.42亿元,连续七个季度负增长。“增收不增利”的背后,是被坏账吞噬的利润空间。
民生银行的利润流失,核心症结在于飙升的信用减值损失。
2025年前三季度,该行信用减值损失高达401.65亿元,同比激增28.16%,较上年同期增加88.27亿元。这意味着,该行前三季度新增的68.49亿元营业收入,不仅被新增的信用减值损失完全覆盖,还出现了近20亿元的缺口。
信用减值损失的增长,直接源于资产质量的恶化。截至2025年9月末,该行不良贷款总额658.57亿元,较上年末增加2.47亿元;不良贷款率1.48%,较上年末微升0.01个百分点,在已披露数据的上市股份银行中仅优于华夏银行。
其中,信用卡业务成为不良资产的“重灾区”。截至2025年6月末,民生银行信用卡贷款余额4499.02亿元,占全部贷款的10.07%;不良贷款余额165.42亿元,较上年末增加8.78亿元;不良率攀升至3.68%,较上年末上升0.4个百分点。
此次在银登中心挂牌转让的51.42亿元信用卡不良资产包,更是凸显了该业务的风险积聚——加权平均逾期天数1856.28天(约5年),借款人加权平均年龄42.79岁,对应14.78万个家庭的债务困境,折射出民生银行在客户筛选、风险管控上的明显漏洞。
04 合规与转型需“双轮驱动”
面对双重困境,民生银行并非毫无动作。
2024年领导班子换届后,该行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:资源向战略客群和重点政策领域倾斜、强化“民生E链”供应链金融品牌、搭建AI智能风控模型、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等。2024年,该行累计清收处置不良资产673.60亿元;2025年上半年,又清收处置不良资产351.56亿元,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风险压力。
但从实际效果来看,这些努力尚未触及问题根源,要实现真正破局,还需在合规重建与战略转型上“双轮驱动”。
首先,合规建设需要从被动整改转向主动防控。
民生银行应彻底重构内控体系,将合规要求嵌入业务全流程。建立常态化的合规培训与考核机制,将合规绩效与高管薪酬、员工晋升直接挂钩。同时强化股东股权管理,解决部分股东股权质押比例过高、司法冻结等问题,从根源上稳定公司治理结构。
其次,风险管控需要从事后处置转向事前预防。
针对不良资产包平均逾期近5年的问题,民生银行应升级AI智能风控模型,利用多维度数据构建精准的客户信用评分体系,在客户准入、授信审批、贷后管理等环节筑牢风险防线。
针对信用卡等高危业务,应优化客户筛选标准,合理控制授信额度,避免盲目扩张规模而忽视风险。同时,要严格落实此次不良资产转让中“严禁暴力催收”的要求,规范清收行为,既要维护自身权益,也要保障债务人合法权益,修复品牌形象。
再者,业务转型需要从规模导向转向价值导向。
民生银行应摆脱对传统信贷业务的过度依赖,在保持战略客群、供应链金融等优势业务的同时,进一步拓展科技金融、绿色金融、养老金融等新兴领域。
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,其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6630.14亿元,与科技型企业贷款、绿色信贷共同构成增长三角。未来,该行应加大在这些领域的资源投入,通过产品创新、服务升级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,实现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型。
最后,盈利结构需要从短期依赖转向长期稳健。
民生银行应减少对公允价值变动等短期收益的依赖,回归银行业务本源。一方面,通过优化客户结构、加强负债精细化管理,进一步改善净息差;另一方面,借助零售AUM、私行AUM的稳步增长,推动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持续提升,构建多元化、可持续的盈利模式。
中国银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转型,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。
民生银行的探索与挣扎,为整个行业提供了重要镜鉴:在金融回归本源的大趋势下,唯有坚守合规底线、强化风险管控、聚焦价值创造,才能穿越周期、行稳致远。
对于千万银行客户而言,他们期待的不仅是一家能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,更是一家值得信赖、勇于担当的企业。民生银行能否破局重生,答案或许就在其对合规与稳健的坚守之中。
作者:访客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gaaao.com/gaaao/11563.html发布于 2025-11-22 10:01:49
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深链财经

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