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作者:访客

巨亏9亿,解聘干将后,这家曾与药明比肩的老牌CRO还能出头吗?

访客 2024-05-10 16:10:38 31052 抢沙发

CXO业绩普遍不好业界已有感知,但睿智医药公布2023年亏损高达9亿,仍然让产业界觉得不可思议。

更不可思议的是,年报发布后不足半个月,它官宣解聘副总裁许吕。要知道2017年加入的许吕,在管理层人员高频变化的睿智医药,称得上是“N朝”老将,且他负责的药动代谢部门,是睿智2023年唯一实现同比增长的部门。

虽然2023年药明康德、康龙化成、泰格医药等龙头都从增长转为下滑,博腾生物、昭衍新药等由盈转亏。但睿智医药却凭借一己之力,拉低了中国整个CXO行业的平均净利率。也让在业绩泥潭挣扎的CXO们的报表,看起来不是最难看的。

2024年Q1,睿智医药又亏了2500多万。

仅仅就2023年而言,有差生,就有抓住机遇的优等生,比如专注中药CXO的博济医药,踩中GLP-1风口的诺泰生物和圣诺生物,最早布局DEL技术之一的成都先导,以提供仿制药CRO服务为主的百诚医药……

虽然它们体量都不算大,难以代表行业整体情况,但能在寒冬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道路也殊为不易。

垫底的睿智医药

纵观整个A股CXO行业,论2023年的净利润,睿智医药无疑是垫底的那个存在。9亿多的亏损额,其中对子公司上海睿智的商誉和长期资产计提减值金额就高达8.4个亿。

与惨淡的业绩报告一同来到的,还有绵延不绝的人事动荡。5月6日,睿智医药公告解聘副总裁许吕。

这一人事变动的吊诡之处在于,根据睿智医药2023年财报,报告期内,公司只有药效药动业务一个板块勉强保持了6.57%的正增长,其余板块全部在倒退。然而许吕一直负责的,正是唯一实现同比正增长的药动代谢部门。

也就是说,临阵换将,把最能打的那个换掉了。

睿智医药何以至此?论辈分,这家公司成立于2003年,完全可以和药明康德、康龙化成等巨头列在同一梯队。然而论起成绩,二十几年过去,不说和这些巨头们相比,和中小企业相比都显得有些难看。

起了个大早,却既没赶上风口,也没锻造出过硬的技术实力和经营战斗力,还亏得愈发厉害了。搞成这样,不能全怪大环境,只能从企业内部找原因。

其实早年的睿智医药曾经有过辉煌。在创始人惠欣的带领下,其母公司尚华医药曾在2010年登陆纳斯达克,成为继药明康德之后第二家登陆美股的中国CRO公司(后于2013年退市)。彼时,睿智化学的规模和影响力仅次于药明康德,在国内CRO行业排名第二。

但最让人赞叹的是,惠欣早在2007年就预见了未来小分子业务价格战,大分子业务蓬勃发展的形势,很早就带领开始了生物制药CRO业务的布局,并引进了大量海外人才。

2015年,睿智医药小分子CRO业务收入虽然占到80%,但大分子业务已经高速增长。借壳上市后,公司市值几乎也达到历史高点,股价在20多元徘徊,总市值在70亿元左右。

按这个剧本推演下去,睿智医药很可能会成为我国大分子CXO领域中举足轻重的存在。然而现实却相去甚远。

2018年,睿智化学借壳量子高科(量子生物)在深交所创业板重组上市,随后证券简称变更为“睿智医药”。然而2019年,睿智医药没有完成业绩承诺,第二年也没有。2017年至2020年,上海睿智实际实现净利润为6.56亿元,业绩承诺实现率约为88.73%,与净利润承诺数差距约为0.83亿元。

到了2021年,睿智医药的归母净利润为-4.02亿,迎来上市以来的首亏,还被安永出具了带“持续经营重大不确定性”的无保留意见,这也是公司上市12年以来的首份非标财报。

2022年3月,公司先将小分子CDMO(医药研发生产外包组织)业务出售给了同业公司博腾股份,6月又将益生元业务剥离。到了2023年,财报显示,睿智医药的大分子业务仅2亿元人民币出头,不要说和药明系比了,和一些小公司比都显得局促。

原因何在?只能说踩中了宏观趋势,却败给了内部管理。

企业内部到底发生了什么,外人无从窥见,但动荡的人事变动能说明很多。梳理睿智医药的重大人事变动,从2018年8月到2024年1月,不到6年的时间里,董事长一共经历了曾宪经、惠欣、胡瑞连、曾宪维、樊世新共5人7次变动;而总经理一共经历了曾宪维、华风茂、张继国、胡瑞连共4人5次变动,仅2023年便历经了两任CEO离职。

然而CXO行业恰恰是一个人才稳定性极为重要的行业,理想的模式是在早期研发阶段,就开始和客户深度绑定,到后期放量阶段吃到大订单,再用CDMO的收入来反哺早研端。人事变动如此频繁,客户的稳定性自然无从谈起。

高层如此,中层自不必说。当年为了提前布局大分子业务引进的这批人才,很多后来都“流失”到了其他企业,使得睿智医药一度有了我国CXO行业“黄埔军校”的名誉。

透过企业历史,再看许吕的离去,只能说是偶然之中的必然结局。

寒冬中,各出奇招的CXO们

相比起了个大早,赶了个晚集的睿智医药,寒风中,还有一批企业坚持了下来,并且走出了特色的发展道路。

这些企业几乎都有同一个特点,就是规模较小,营收基本在10亿上下。这一点,使得企业“船小好调头”,只要能谈下一两个大订单,或者抓住一个风口赛道,就能拿出优秀的业绩。

诺泰生物和圣诺生物都是其中的典型。近两年,GLP-1赛道涌入了大量玩家,对上游原料药、试剂耗材厂商和中游CDMO的需求水涨船高,造就了一批GLP-1/多肽产业链上闷声发大财的公司。

受益于GLP-1的风口,诺泰生物成了A股少有的去年和今年一季度都实现了正增长的CXO企业之一。2023年,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0.34亿元,同比增长58.69%;归母净利润1.63亿元,同比增长26.20%。今年一季度,营业收入3.56亿元,同比增长71.02%;净利润6632.68万元,同比增长215.65%。

更值得一提的是,诺泰生物去年的增速比2022年更高,今年第一季度的增速又比去年同期更高,行业整体下行趋势中堪称亮眼。且其2023年年报还显示,公司与欧洲某大型药企成功签约合同总金额1.02亿美元CDMO长期供货合同,将于2024年开始阶梯式供货,接下来一段时间的业绩也有了保障。

相比诺泰生物,圣诺生物规模较小,但两者走势一致。2023年,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.35亿元,同比增长9.93%;实现归母净利润7033.71万元,同比增长9.08%。2024年第一季度营收约1.04亿元,同比增加27.65%;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1647万元,同比增加了17.38%。

据年报介绍,圣诺生物坚持“创新药CDMO服务为重点、仿制药为核心”的业务发展模式,2023年,为多家国内药企和科研机构提供项目的多肽创新药药学CDMO服务,其中1个品种获批上市进入商业化阶段,2个品种进入申报生产阶段,19个品种进入临床试验阶段。

接下来是主营中药CRO业务的博济医药。近两年,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,中医药行业迎来了黄金发展期。不仅业绩表现突出,相比饱受集采等政策冲击的化学药和生物药,中药在二级市场有着更好的表现,连带着让中药CRO企业也跟着“沾了光”。

据财报,博济医药一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1.67亿元,同比增长62.08%;归母净利润1651.31万元,同比增长40.67%。2023年年报中,博济医药对中药CRO订单增长量进行了单独披露:新增的11.65亿订单中,中药类研发服务新增合同金额约3.72亿元,同比暴涨约347%。

百诚医药则是近几年都跑出了好走势。2020年-2023年,其营业总收入从2.07亿元增长至10.17亿元,归母净利润从5740万元增长至2.72亿元,年复合增长率都高达60%以上。今年第一季度,势头仍然不减,实现营业总收入2.16亿元,同比增长34.04%;归母净利润4981.82万元,同比增长42.06%。

相比其他CXO竞争者,百诚医药客户100%来自国内,提供服务的对象也是以仿制药企为主,这样既规避了地缘政治的风险,并且相比创新药,仿制药开发还具有周期短、费用低、成功率高等诸多优势。这一细分赛道,构筑了百诚医药的牢固基本盘。

除传统的CXO业务外,百诚医药在还开展自主立项研发,取得阶段性成果后便对外出售。该业务毛利颇高,年报显示,2023年,百诚医药研发技术成果转化业务实现收入3.92亿元,同比增长77.66%,毛利率高达78.62%。

同前述企业相比,成都先导就没有这么幸运了,其是先业绩承压,然后在艰难的形势中反复摸索出了自己的道路。

2022年,由于新冠订单影响,CXO行业两极分化加重。与药明康德、凯莱英、博腾股份等业绩暴涨的企业相对的是,成都先导的净利润出现了大幅下滑,当年归母净利润仅2527万,同比下滑超过60%。

不过成都先导很快稳住了局面。2023年营业收入约3.71亿元,同比增加12.64%;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4072万元,同比增加61.16%。2024年第一季度,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.07亿元,同比增长54.35%;归母净利润1394万元,同比增长248.4%,且同比扭亏。

作为亚洲最早规模化从事DNA编码化合物库技术的研发公司,尽管成都先导的业绩有过波动,但技术优势依然能保障其市场地位。财报显示,2023年,成都先导核心业务DNA编码化合物库平台(DEL)板块恢复显著,整体收入1.84亿元,同比增加25.45%。今年一季度,其DEL板块继续延续了恢复性增长态势,收入同比增长49.33%。

除以上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外,普洛药业是百亿以上规模CXO企业中少有的去年和今年一季度都实现了营收利润正增长的公司。

财报显示,普洛药业2023年营业收入114.74亿元,同比增长8.81%;归母净利润10.55亿元,同比增长6.69%;2024年第一季度营收约31.98亿元,同比增加3.65%;归母净利润约2.44亿元,同比增加1.84%。

虽然增长率看起来都只有个位数,不过胜在一个“稳”字。尤其是CDMO业务,在2023年的寒冬里依旧取得了27.10%的增长。总体来看,普洛药业战略布局可以用“三驾马车”来形容,原料药中间体业务稳定基本盘,再用CDMO和制剂业务拓宽方向,三驾马车同时发力,进可攻,退可守。

总体来看,普洛药业的成绩主要源于战略上布局清晰,战术上稳扎稳打。这种经营风格在资本狂热的年头或许显得不够“性感”,但在寒冬中却莫名让人觉得可靠。

说白了,行情再差,也总有一些人或一些公司能抓住机会;反过来,资源再多,许多人也根本把握不住。优胜劣汰,既是大自然的法则,也是商业社会中永恒的韵脚。

阅读
分享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
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31052人围观)参与讨论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