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记者 马嘉)据不完全统计,截至目前,已有15家上市猪企发布今年一季度业绩报告,净利润超过80亿元。对比去年一季度,多数猪企已扭亏为盈。多家猪企表示,业绩回升的主要原因是生猪价格上涨,企业成本降低。
值得关注的是,一季报发布后,猪企纷纷公布了今年降本增效的新目标。
消费者在河北石家庄市一家超市选购猪肉。(图片由CNSPHOTO提供)
多数猪企已扭亏为盈
截至目前,除了东瑞股份外,其余上市猪企今年一季度均在盈利。在盈利规模上,猪企间已拉开了差距。业绩领跑的是牧原股份,其净利润达到近45亿元;紧随其后的是温氏股份,其净利润为20亿元,仅为牧原股份净利润的一半;排名第三的新希望预计净利润为5亿元左右,仅为温氏股份净利润的1/4。其余盈利的上市猪企的净利润均在2亿元内。
业内人士认为,猪企间存在的盈利差距与企业养殖成本的下降幅度有关。牧原股份表示,一季度公司延续业绩高增长态势,业绩增长的背后是养殖成本的持续下降。牧原股份的生猪养殖完全成本已从去年初的15.8元/公斤下降到当前的12.5元/公斤,处于行业领先水平。
温氏股份认为,公司养猪成本控制理想,超预期完成公司季度成本目标。一季度,公司肉猪养殖综合成本降至12.6至12.8元/公斤,季度环比下降0.8元/公斤。同时,公司的生猪售价与同类型企业相比高一些,单头盈利水平在行业中的优势有所提升。
新希望则表示,2024年四季度的成本是13.6元/公斤左右,2025年一季度下降到 13.3元/公斤,根据最新预测值,4月的成本应该可以到13元/公斤。
规模猪企延续扩产节奏
根据15家上市猪企公布的今年生猪出栏目标,所有猪企今年计划的生猪出栏量较去年均有增加,增加幅度在15%左右。
不少猪企在一季报发布前后宣布新建猪场。比如,神农集团宣布,其在云南省丘北县的生猪产业建设项目总投资概算约7亿元,计划于2025年开工建设,建设周期约为3年。随后,其又宣布募资建设项目,其中包括一个建设“年出栏24万头优质仔猪扩繁基地”项目。
神农集团称,截至3月底,公司能繁母猪为12.8万头,力争年底达到16万头。同时,公司在建产能加上正在办理手续的土地,能够满足公司未来出栏500万头生猪的需要。
需要注意的是,今年的猪价走势难言乐观。正信期货分析师认为,2025年生猪养殖行业或将进入压力周期,价格长期仍将面临下行压力。
东海期货分析师刘兵称,去年一季度母猪存栏同比下滑7%,但今年一季度生猪出栏同比依然增加0.1%。截至今年一季度末,国内能繁母猪存栏4039万头,与农业农村部提出的3900万产能稳供指导目标相比略显充足。预计今年5月,生猪现货价格较稳定,在14至15元/公斤;6月,生猪出栏量环比将收缩,但预计养殖端降重及二育抛售会增加,这也将限制猪价上涨空间;7月,猪价季节性上涨驱动不足,供应平稳且淡季消费转弱,市场对猪价走势偏弱的预期或部分兑现,生猪现货承压下行的风险在增加。
“省钱”仍是经营重心
在不改变产能计划的情况下,进一步降低成本成为猪企接下来的工作重心。在“降成本”上,猪企均公布了新目标。
牧原股份此前曾表示:“每头猪身上还有600元的成本下降空间。”一季报发布后,其表示:“目前600元成本空间已经挖潜了400元。”
牧原股份表示,对标国内外优秀养猪水平,当前的生猪养殖成本仍存在较大挖潜空间。公司通过低豆日粮、猪病净化技术,以及智能环控、智能巡检等智能装备在生产上的应用,不断提升生产效率,降低养殖生产成本。公司希望全年平均成本降到12元/公斤左右,进一步释放公司盈利能力。
温氏股份此前提出,公司今年要实现不超过13元/公斤的肉猪养殖综合成本目标。一季报发布后,其表示,公司提出明确的量化目标,争取畜禽主业每年降本增效4%(扣除饲料原料成本、物价涨跌等客观影响)。
新希望表示,公司在经营策略上会顺应猪价形势做一些操作。在公司内部需要一套方法和体系去支撑仔猪销量的增加,更高效地把仔猪卖好,取得更多溢价。如果生猪行情有变化,公司也可以通过比较灵活精准的决策机制进行调整。同时,公司还是要实实在在把养猪成本降下来,保持成本持续下降趋势。
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发布者:深链财经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gaaao.com/827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