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月7日,巴基斯坦宣布击落6架印度战机,其中包括3架单价2.4亿美元的法国“阵风”战机,以及苏-30、米格-29各一架。这场看似突发的空中冲突,实则是中巴军事技术体系与印度“万国牌”装备模式的一次终极对决,更暴露了现代战争中“体系化能力”对“单纯堆砌硬件”的碾压性优势。
值得玩味的是,印度“阵风”战机被击落的位置均在印度领空。巴方通过预警机与数据链协同,实现了“远程锁定—导弹超视距攻击—快速脱离”的战术闭环。这种“非接触打击”模式,恰是体系化作战的典型体现。
180架“枭龙”构成巴空军主力,Block3型号搭载KLJ-7A雷达(探测距离200公里)和PL-15导弹,可威胁印度预警机。更关键的是,巴方已实现“枭龙”国产化,连俄制RD-93发动机也能自主大修。反观印度苏-30MKI,因俄乌战争导致零件断供,40%的机队处于趴窝状态,78亿美元的生产线沦为摆设。
而印度“万国牌”装备的困境包括:法国“阵风”数据链与俄制S-400系统互不兼容,以色列无人机与美制GPS存在信号冲突,导致指挥体系碎片化。T-90坦克使用法国炮弹导致炸膛,M777榴弹炮因高原零件损耗沦为摆设,海军航母“维克兰特”号因多国部件拼凑而漏油停航。俄乌战争后,俄罗斯优先保障自身军工供应,印度40%的米格-29因缺钛合金蒙皮停飞,陆军甚至拆解库存坦克凑零件。
对此,有网友表示,“被印军吹破天的每架2.8亿美元采购的阵风战机,声称要全歼我5代机歼20,没有想到首战,就被我4代机歼10CE击落3架,0.4亿美元的歼10CE把2.8亿美元的阵风按地上摩擦 ,真是太过瘾了。”
有分析指出,此役标志着“军购万能论”的破产。印度智库曾宣称“阵风+S-400=亚洲最强空军”,却忽视体系化整合的底层逻辑。现代战争是系统对抗,巴基斯坦的案例证明,中等强国通过选择性技术引进与自主化改造,完全可以抗衡装备更昂贵的对手。
当印度飞行员翻着八国语言的操作手册手忙脚乱时,巴军“枭龙”飞行员已用全中文界面锁定目标。这场冲突不仅是武器的较量,更是工业化思维与买办思维的碰撞。正如一位网友的讽刺:“印度以为买的是装备,其实买的是‘装备依赖症’。”而中国制造的胜利,恰恰在于用体系化能力证明:真正的军事现代化,从来不是靠货架采购实现的。
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发布者:深链财经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gaaao.com/801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