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社交媒体上,掀起一股“打飞的来中国购物”的热潮。外国游客拖着空行李箱落地,离开时却满载而归——义乌小商品市场挤满了“扫货团”,北京王府井的国潮门店排起长队,大疆无人机、华为手机被塞进行李箱,连老字号点心和文创盲盒都成了必买“伴手礼”。支付宝数据显示,今年“五一”假期,入境消费金额翻倍增长,银联交易笔数暴涨244%,“中国购”俨然成了全球消费者的新宠。
更深层的变化藏在“中国制造”的升级里。十年前,国人疯抢日本指甲刀、德国钢笔,吐槽国货“用两年就废”;如今,国产智能眼镜能无感连接手机,无人机一键拍出电影大片,汉服马面裙卖到脱销,连美妆品牌都挤下国际大牌,拿下过半市场份额。有专家直言:“以前是中国游客出国‘背货’,现在是外国人来华‘淘金’,本质是国货从‘便宜’到‘质优’的逆袭。”
当然,挑战依然存在。有专家提醒,想让“中国购”长红,还需在细节下功夫——比如引入智能退税终端、扩增多语种导购,甚至打造更多沉浸式购物场景,让外国游客“买得爽”更要“玩得嗨”。不过,从“世界工厂”到“全球卖场”,中国商品正用品质与创新打破偏见。正如一位网友的调侃:“以前代购追着外国货跑,现在轮到老外求我们代购了!”这场消费的“双向奔赴”,或许正是中国经济强大活力的体现。
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发布者:深链财经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gaaao.com/10717.html